過度活躍兒「變」藝術治療師 :港孩心靈好攰
發布時間: 2016/10/28 12:52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3:02
80後藝術治療師陳雅姿(Tristan)接觸過不少有特殊需要的兒童,有時看到過分擔憂的家長便安慰說:「別太擔心,我從前也很曳!」得到的回覆往往是:「姑娘,別騙我啦!」其實她一點也沒騙人,她曾是過動小孩,完全理解經歷其中猶如過山車般的情緒。現在透過接納自己,她也發展出療癒他人的力量。
直率開朗的Tristan小時候總是停不下來,在她剛出版的著作《擁抱不完美─野生藝術治療師》中,有這樣一段描述:
我從幼稚園的時候開始就不能好好坐在椅子上,總是被蟲咬似的長期動來動去。讀故事課,大家都坐在地上聽老師說故事,我卻不能好好地聽,在地上滾圈直至下課。
那時公眾對專注力及過度活躍症沒甚麼認識,她常被老師投訴,跌跌撞撞地成長過來。大學畢業後,她曾從事藝術行政的工作,期間認識到藝術治療,及後更赴英國北部藝術治療學院修讀藝術治療碩士課程,當上英國註冊藝術治療師。
學習過程中,她猶如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,過往累積、隱藏、不想面對的情緒慢慢地逐一浮現,
我去讀書之前,沒想太多過往的經歷與自身有何關係,例如小時候的過度活躍。純粹只是發生了,而我沒有了解當中的意義,或是去make sense。
先照料好自己
學校規定學生每星期需見藝術治療師一次,同時間又有小組治療,迫使Tristan直視內心脆弱的部分,讓陽光照見陰影之處。她起初感到迷惘,因為藝術治療既沒單一的準則,也沒一成不變的方法。
唯一肯定的是,在特定的空間及時間內,參與者可隨心所欲地創作,不需要比較、競爭,沒對錯,也沒評判。你只需要做自己,誠實地呈現自己,在這個空間內你的一切都被接納。有時治療師不一定有話要說,但他卻可營造出彼此信任、安全的氛圍。
透過固定、密集的藝術治療,Tristan領略到內心好像有甚麼被鬆開了,
過程中,有些情緒會浮上來,而可能是毫無意識它會出現的,甚或是全無概念它曾存在於你的生命中,感覺要重新面對不想面對的情緒,是很辛苦的。
你或許會問,這些黑暗、脆弱的部分既然被埋藏了,為甚麼還要去觸碰?其實這些情緒被無意識地累積,也有一天會反映在行為上,「有沒有看過小朋友原本玩得好開心,但被別的小孩不小心地踩一腳後卻大叫大喊?那一定不完全是因為那一腳。」深入認識並處理自己的情緒是藝術治療師首要的工作,因為不照料好自己,又怎能照顧別人。
小朋友過度成熟
Tristan回港發展後,發覺大眾對藝術治療的需求很大,尤其是學校。對香港的小朋友,她有這樣的觀察,
香港小朋友都好攰,是心靈的攰,好大部分都被期望過度成熟。可能小朋友只有6歲,但家長不停要求他坐定,聽指令要聽得好清楚,自動自覺,其實不要說6歲,12歲都未必做到。讀過心理學的都理解,過度成熟是不正常的。
小朋友把擔憂內在化,遇到不如意的事,會把自己從情緒中抽離,「他們會諗,哭甚麼,哭也沒用,都要做。」
遏抑的情緒可能反映在行為上,變成上課時大叫,頭撞向牆,咬爛手指,扯頭髮;或是轉化成身心症狀,如嘔吐。她曾遇到一個企圖跳樓自殺的學生,
經歷了一些藝術治療,當遏抑的情緒慢慢被疏理後,表徵上他因情緒而引起的行為開始減少,或者是他爆發前可以通知到他相信的人,這對我們來說已進步很大。
香港現時還未有藝術治療師的註冊制度,坊間有不少誤導或招搖撞騙的事件發生,
他約見了一個有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,地點竟是火車站!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應該的,因為治療需要在保密、安全的環境下進行,而且小朋友有過度活躍,周圍環境又那麼多刺激,見他是沒意義。
Tristan現為香港藝術治療師協會副主席,藉着舉辦講座、活動,讓大眾對藝術治療有更多認識。
撰文 : 周倩炘